“太极一号”卫星首批科学成果发布

  • 孟繁梓
  • 日期:2021-08-06
  • 7609

 7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院士,代表科研团队,发布了“太极一号”首批科学成果。

  “太极一号”于2020年1月正式在轨交付国科大(查看报道)。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极一号”实现了我国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干涉仪精度突破100pm/Hz1/2,在部分频段可达25pm/Hz1/2;引力参考传感器噪声水平达到10-10ms-2/Hz1/2,传感精度与量程比达到国内同等最好水平2×10-6/Hz1/2;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双模霍尔电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微推进系统达到0.15μN/Hz1/2噪声水平,推力测量精度优于0.02μN/Hz1/2;国内首次开展卫星无拖曳控制在轨实验,并突破10-8ms-2/Hz1/2残余加速度水平;卫星平台温控达到±2.6mK。

  上述在轨测试汇总结果正式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子刊《通讯·物理》(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发表(查看论文)。这些关键指标的实现验证了空间引力波探测核心技术的可行性,迈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第一步,为我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础。


  同时,世界科学出版社的《现代物理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论文链接-专辑)以专辑形式发布了“太极一号”卫星更为详尽的实验结果(查看专辑),共包括26篇论文,来自180余位研究人员,30余家合作单位。本专辑的论文涵盖了干涉仪系统、引力参考传感器、微推进系统、无拖曳控制、超稳超静卫星技术等,并详细介绍了“太极一号”数据处理流程。


  此外,太极团队在空间引力波探测科学目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太极-LISA”进行联网观测的建议,有望将哈勃常数的准确度提高到千分之五。联网观测可对引力波波源的位置进行更快更准的定位,并有望提升精度达四个量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查看论文)。

  “太极一号”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于2019年8月3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太极一号”目前已顺利完成预设的全部在轨实验任务,将进一步开展探索载荷在轨性能极限、长寿命、优化无拖曳控制策略等扩展实验任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太极一号”用户和科学应用系统承担单位。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为工程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负责单位,卫星系统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参加有效载荷的研制单位还有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

【媒体报道】

  新华网:“太极一号”做了啥?中科院集中发布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批科学成果

  中国青年报:“太极一号”已完成全部预设实验 首批成果今天发布

  新闻直播间:中科院集中发布一批空间卫星科学成果

【延申阅读】

       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验证首发星“太极一号”正式交付国科大

       国科大参与研制的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正式命名“太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