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25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现代物理学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 孟繁梓
  • 日期:2024-09-30
  • 244

    2024年9月21日—23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Asia-Pacific)联合组织的“迎接2025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现代物理学史国际研讨会”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巴西等国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还吸引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机构近百位师生参会。

图片3

参会人员合影

    9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柏春研究员主持研讨会开幕式。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主任吴岳良院士先后致辞。

图片1

张柏春研究员、关晓武研究员、吴岳良院士(从左至右)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主任Robert Crease教授主持。德国科学院院士、柏林工业大学教授Friedrich Steinle作题为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Concepts: Light Rays and Lines of Force(光线和力线:物理学基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的报告。Steinle教授对相关概念、语句和理论进行辨析,提出概念所具有的认识论目的,并以牛顿的光学研究和法拉第的力线为例,探讨科学概念发展的动力学问题。吴岳良院士作题为On Gravitational Quantum Field Theory and Hyperunification for All(引力量子场论和超统一理论)的报告。在简单讲述现代物理学前沿发展面临的基本困难和研究进展后,吴岳良院士重点介绍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引力量子场论和超统一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他还介绍了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lexei B. Kojevnikov作题为Social Crises, Postdoctoral Revolt,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Quantum Revolution(社会危机、博士后反抗和量子革命的社会文化与境)的报告。他论述了作为“男孩们的物理学”(Knaben-Physik)的量子力学发展历程和量子物理早期发展的科学国际主义背景,以及哥本哈根博士后的“反抗”。

图片2

Friedrich Steinle教授、吴岳良院士、Alexei B. Kojevnikov教授(从左至右)

    会议期间还讨论了国际物理学史界有关2025年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的筹备活动,来自意大利、德国、巴西和美国的学者分别介绍了相关国际会议与学术组织筹备。

图片4

    会议期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Marta Neskovic博士宣介了中国科学院国际交流计划(PIFI)。与会专家参观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俨图书馆,并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博展馆。

图40

部分与会专家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会议于23日下午迎来尾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世界科技史研究室主任田淼研究员主持会议总结。与会的物理学史界专家与物理学家针对会议组织和相关主题报告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反映了物理学史学科的多元探索、交叉互补的生动局面。

图35

田淼研究员

    在三天的时间里,共有23位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哲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演化、量子物理哲学思想、量子革命与社会文化、物理学家个体及群体研究、物理学与政治外交及国际交流合作、哥本哈根诠释、引力量子场论前沿发展以及统一理论研究历史等主题作学术报告。

     【活动视频回顾】

    注:2024年6月7日,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2025年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国际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刘金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主任吴岳良院士,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张敏等自2020年起参与由美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哲学论坛发起的量子世纪(2025)早期筹备和申请等活动,并组织量子世纪(2025)在中国的系列学术报告会。此次现代物理学史国际研讨会为量子世纪(2025)在中国的系列活动之一。